今年高考結束後,在估分以及報考志願階段,出現了很多以“大數據”分析為名頭的報考軟件。有媒體報道,只要是用手機下載軟件,歷年各省錄取分數線、大學不同專業的年錄取率,統統可以查到。有的軟件還宣稱自己能預測出各高校的“大小年”,甚至可以根據你的分數,直接推薦你該報考哪所學校的哪個專業;還有的軟件聲稱能直接給出報考專業的就業形勢分析。
  顯然,這些軟件都是依據往年的數據進行預測的。在高考分數尚未公佈的情況下,對以往的數據進行分析,未嘗不可,但如果一味依靠這些軟件去填報志願,則不太科學。可以推測,對志願填報情況的預測,必然會影響到參與者的選擇,反過來參與者對預測的響應,必然會影響未來的結果,這種博弈結果有可能使預測偏差越來越大。
  另外,招生計劃和錄取標準是會隨著報考人數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微調的,一所學校的招生專業也會根據報考人數有所調整,這不是計算能夠預測的,需要考生和家長向學校招生部門咨詢。
  當然,報考志願除了與分數有關,還有一定的技巧。依據經驗和分析,以及考生的一些愛好、性格特點、知識能力,給出一些專業報考方面的建議和指導,這對於考生是有益的。但在各個媒體的報道中,許多高校的招生人員都提醒考生,不能以這些軟件為依據來填報志願。
  今年高考以“大數據”為名的軟件預測不僅在考後出現,在考前也有。比如百度預測高考作文,將作文分為六大類別,並預測每類概率,每類中再有一些關鍵詞,每個關鍵詞有相對應的作文題示例,考生點擊這些示例關鍵詞,就可搜索到相關範文和素材。
  但是,對此類軟件略加分析就會發現,預測高考作文題的幾十個關鍵詞,範圍非常廣,幾乎涵蓋了各個方面,其實際價值微乎其微。每年高考後,都會有培訓學校說自己預測中了高考題,預測軟件的功效其實和這類學校的宣傳噱頭異曲同工。
  無論是高考作文還是報考軟件,這些都是基於數據整合和分析,把過去的統計方法冠以“大數據”預測之名。當然,數據分析、挖掘、熱詞搜索,是“大數據”應用並向生活滲透的一種體現,而一些院校的報考趨勢、冷熱門專業的變化,具有一定的客觀性,絕非數字統計那般簡單。“大數據”之所以成為一些軟件的招牌,不過是用這個時髦的科學詞彙來包裝,以便贏利。
  “大數據”本身及其用途已經毋庸質疑,生物、醫學、天文、環境、物理、工程、經濟、互聯網等諸多領域都開始出現基於數據的利用研究,尤其在交通管理、城市佈局、市政設施等政府社會管理多個方面用途很大,數據思維也越來越被重視,但數據分析不是萬能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應用。很多學者指出,“大數據”的提法在學術界過熱,明顯有炒作的味道,不要說“大數據”的本質和理論方式,就是“大數據”的定義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概念。而眼下,“大數據”過熱過濫,被用於商業包裝也就不足為奇。
  通過對高考報名人數、分數分佈、報考志向等進行整體分析,對高校專業設置的調整、高考科學出題甚至一些政策的調整會有所裨益,但如果以經濟利益為目的,打著“大數據”的旗號,進行各種預測,則應該有所警惕。  (原標題:別用“大數據”忽悠考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wsdjd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